美國安隆案發生後,再加上全球暖化、金融海嘯等議題的推波助瀾之下,企業社會責任已成為近年全球最高主管的新顯學。當然台灣也不例外。可是,一談到企業社會責任(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CSR),真是千頭萬緒,許多高階主管都會問:究竟該從那裡開始?在觀察國內外許多標竿企業的做法,再加上實際接觸與執行的經驗,特別歸納出下列五大發展趨勢,提供給有心行善的企業參考。

  

趨勢一:先做好企業「份內責任」,再追求企業「社會責任」。

 

根據我們的觀察,台灣許多公司一想到企業社會責任,多半會從「有宣傳效果」的公益活動開始,可是內部的公司治理、企業倫理或是員工福利等,卻是說得比做得多。事實上,企業若無法善盡份內的責任,就算捐再多金錢物力,或是舉辦再多的公益活動,反而是本末倒置,只會讓人懷疑其動機,並沒有真的善盡企業社會責任。

 

真正的企業社會責任應先從「份內責任」做起,也就是檢視自身價值鏈活動的正當性著手。這當中包含妥善照顧員工、誠信對待夥伴、符合環保法規、生產優質產品、注重顧客權益等。這些都是最基本的企業份內責任。在行有餘力之後,再追求所謂的社會公益行善活動。

 

 

趨勢二:從策略面思考企業社會責任,才能跳脫為形象而公益的迷思。

 

從策略思考意義在於:企業應先了解與利益關係者( Stakeholders )的相處現狀,並進一步擬定可能的關係目標、關係定位、影響策略與執行計畫,進而創造對社會有正向發展,並且可以相互依存且共存共榮的關係。

 

在此一架構下,根據策略大師邁可波特( Michael Porter )的建議,企業可選擇回應式CSR 或是策略性CSR ,讓公益善行變成協助企業的策略工具,而非只有形象角色。

 

舉例來說,汽車產業所面對的重要利益關係者常包括環保團體。在傳統上,許多汽車公司都避之唯恐不及,大多以「減少溝通」做為影響策略的主軸。如果有業者能從策略面思考與環保團體的關係,採取化對立為中立的做法主動提供環保白皮書讓其了解,企業於製程為環保所做的改善。這至少做到了所謂「回應式CSR」。

 

倘若業者更進一步,採取化中立為合作的方法,也就是所謂「策略性CSR」做法 - 這當中包括企業積極地贊助環保團體研究改善環境的做法,或是贊助環保材料專家,找出減少汽車排放黑煙的創新製造方式,無論在製程或原料創新。這些做法不僅可為企業跳脫為形象而公益的迷思,更可進一步為企業創造友善的策略經營環境。

 

 

趨勢三:審慎評估做公益的組織型態 - 企業基金會 vs. 非營利組織 vs. 社會企業

 

當企業從策略面選定做公益的範疇之後,如何選定做公益的組織型態,也會影響善行是否能真正充份執行,並進而有效實踐。根據目前的實務做法,我們特別分析下列三種模式:


● 企業成立基金會做公益:這是許多台灣企業會採取的做法。此一做法的最大好處是讓做公益的預算受到保障,但是否能真正獨立於企業商業運作外?這就存乎企業經營者之心態了。在許多例子中,如果企業能挑選並信任外界專業人士擔任基金會負責人,這多半能讓該基金會專心將善事做好是由企業家所信任的親朋好友擔任,則建議可以多方接觸並請教公益領域的專業人士,讓基金會的目標、策略與運作發揮更大的作用。

 

企業與非營利組織合作公益:此一做法大多是企業出錢或出志工,讓非營利組織來執行所擅長的公益服務。這當中最大好處是各自專業分工,做自己最擅長的事。但是,企業也必須花費一定的學習成本如何尋找合適且具責信( Accountability )的非營利組織、如何尊重非營利組織的運作方式,以及如何減少雙方合作過程所有可能發生的衝突等。這都需要以「共同完成善行」為最高指導原則,並且在過程中尊重對方的價值與專業,方能創造最佳合作模式。

 

企業成立社會企業投入公益:這是在全球引起廣泛注意的新做法,也有許多企業家選擇以此一方式投入公益,張明正所成立的社會企業若水國際即是一例。社會企業最簡單的定義為:透過企業組織的商業手法運作,賺取利潤以回饋社會。換言之,這不是純粹的企業,亦不是社會服務。基本上,社會企業重視社會價值,多於追求最大的企業盈餘。因此,社會企業所得盈餘直接用於扶助弱勢社群、促進社區發展及社會企業本身的投資。社會企業最大的好處在於提供了創新的方法,讓企業可以商業運作的模式,投入公益服務的範疇。但目前台灣還缺乏相關的案例,值得多多觀察未來的發展。

 

 

趨勢四:企業應鼓勵全員了解並參與企業社會責任,進而提升其認同感與向心力

 

所謂全員包括企業高層、中階主管,與基層員工等各層面,都必須對企業社會責任了解,並且可以適當的參與。當然,這必須從高層的溝通做起。企業高層有必要讓員工了解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性、公司的承諾與投入,以及公司對其行為的鼓勵與期待。

 

在實際協助企業發展其社會責任,特別是投入公益領域的過程中,我們發現高階主管的承諾及參與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這會產生所謂「上行下效」的成果,也會讓員工更尊敬企業領導者,進而提升其對企業的認同感與向心力。

 

國際知名的美商優比速公司(UPS)即是一個絕佳的例子,全球UPS於每年十月會展開「全球志工週」。透過這個活動,全球UPS總計有50個國家,超過2萬名員工,投入約10萬個小時的社區服務 他們會實際為弱勢團體進行服務,或是協助弱勢團體實現夢想。

 

事實上,UPS全球志工週活動最大的意義在於總經理實際帶領員工參與的過程,發揮了許多意想不到的效果。以台灣UPS為例,該公司選定盲人暨視障者為關懷對象,希望協助其實現夢想。從邀請並服務盲人進行口述電影欣賞、體驗博物館藝文展覽,到進行盲人棒球活動,這些活動不僅讓員工體驗服務人群的成就感,更提升其對企業領導者的認同感,並進而產生對企業的向心力。

 

趨勢五:任何企業的公益善行都必須長期且專心的投入

 

任何企業的公益善行,絕非是一觸可及的工作。這必須有賴長期的耕耘與力行,方能產生正面的效果。因此,企業高階主管千萬不可以「沽名釣譽」的短期心態經營企業社會責任。實應以長期的心態身體力行。

在台灣,我們看到許多知名的公益活動,都是企業超過十年,甚至二十年以上的金錢與人力的投入,例如:P&G 六分鐘護一生、7-11與世界展望會合作的飢餓三十等。這些企業初期並不計回報,只覺得應該回饋社會,再加上長期且專心的投入,最後終於贏得社會的認同與好感。

 

結語

企業社會責任不應只是流行的形象學問而已,更應是具體實踐的策略責任。我們期望上述五大趨勢能成為規劃企業社會責任策略時的參考依據,進而得以協助企業實現良好公民的理想。 (作者/王馥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奧美公關 的頭像
    奧美公關

    奧美公關 藏經格

    奧美公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