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數位時代》2月號》
善用社群力,擁抱行銷新藍海
橫跨全球的超級互動平台
整理.撰文/陳怡如 攝影/侯俊偉
前言
微網誌崛起、Facebook暴紅……,社群工具不斷推陳出新,企業已不能忽視這股新興的社群力量。《數位時代》與奧美公關聯手舉辦「二○一○社群影響力論壇」,邀請四位專家分享他們眼中看到的社群新機會,為企業找出行銷新藍海。
內文
從BBS、論壇到部落格,從微網誌、影音平台到社群網站,社群媒體的浪潮一波波襲來,打造出一個規模橫跨全球的超級互動平台,其中蘊含的龐大眼球數,也讓企業開始關注這股新勢力。
根據市調機構Synovate Research和摩根士丹利的研究指出,社群網站在網路世界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在二○○五年時,只有MySpace擠進全球十大網站,到了○九年時,社群網站大舉入侵,包含Facebook、YouTube、Wikipedia、Blogger都在十大網站之列,Facebook甚至僅次於網路巨擘Google,一舉超越雅虎成為第二名。
行銷新戰場
噗浪(Plurk)共同創辦人雲惟彬直言,社群媒體已是所有企業都要加入的行銷新戰場。即使企業持觀望角度,但消費者早已在網路上談論品牌好壞,跑得快的競爭對手甚至因為社群媒體的強大流量,在搜尋引擎中贏得大幅曝光。因此對企業來說,社群媒體的重要性早已超越官方網站。
但是面對不斷演變的社群媒體,究竟哪種工具才真正適合自己的公司?部落格平台痞客邦(Pixnet)總經理李俊廣觀察,企業往往會因為現在流行何種社群工具,而一窩瘋使用,卻沒有考慮到自己真正的需求及目的是什麼。
他舉例,像是要增加品牌知名度或提升流量,或許在雅虎買廣告,會比社群媒體更適合。或者是像一次性的促銷活動,在產品本身缺乏故事性的情況下,也不太適合運用社群工具。
「不要太過分簡單定義每一個媒體,現在的媒體都非常『混搭』(mashup),有太多特質在裡面,每一個工具都是綜合性工具,它是分不同目的、不同時間、不同分工去使用的,」李俊廣提醒,有時需要傳統媒體與社群工具同時並進,有時卻需要從花費相對較小的社群媒體起步,先從分眾族群開始,慢慢累積社群基礎。
找出對的人和對的工具
在經營社群的實戰階段,奧美公關亞太區數位影響力總監克蘭普頓(Thomas Crampton)則分為三步驟:第一是聆聽(Listening),第二是計畫(Planning),最後則是涉入(Engaging)。
克蘭普頓指出,很多公司常常自問:「我需要申請Facebook帳號嗎?」、「我需要製作病毒行銷的影片嗎?」其實都問了錯的問題,真正的起點是聆聽人們在網路上的評論,並找出這些人聚集的地方。
「對企業來說,知道有多少人在談論你的品牌,以及他們是在哪裡發生這些對話非常重要,」克蘭普頓表示。舉例來說,當一個汽車品牌想做社群行銷時,很可能直接到汽車相關的網站或部落格大打廣告,但這也許是錯的作法。因為消費者可能不在乎汽車的價錢或性能,卻在乎安全性或對環境造成的影響,此時與環境議題相關的網站,才是企業最佳的經營標的。
在聆聽過後,則要找出對品牌具有輿論影響力的人。克蘭普頓建議可以用「影響力」與「態度」兩個指標,將消費者或社群媒體分成四種類型,最後擬定具體策略,找出適合執行的社群工具,透過在社群媒體裡創造與品牌相關的內容,讓人們從消極的非影響者變成積極的影響者。
克蘭普頓認為,企業提供給消費者的「價值」很重要,這個價值可能來自折價券、試用品,甚至是有趣的行銷活動,進而讓消費者有所行動,與公司保持主動的關係,「這幾個步驟可以讓潛在顧客,從不知道你是誰,變成認識你,到最後實際採取行動。」
運用問題引發網友回應
雲惟彬觀察,在噗浪上比較成功的行銷,都是運用人性化的手法,而不是強加朋友或是直接推銷產品的方式。
例如《蘋果日報》在噗一篇車禍新聞前,會先以關心的口吻,請網友注意行車安全,讓消費者覺得是在跟朋友對話。除了人性化的方式外,企業也可以將噗文設計成問題的形式,詢問網友對於某件事的看法,引發消費者回覆文章的參與行為。
「為什麼回覆的數字對噗浪行銷很重要?因為每次有一個人回覆,注意那個噗浪帳號的人,電腦都會發出『叮』的一聲,除非你消音,否則那個反應就會一直來、一直來,」雲惟彬表示。因此回覆不僅可以增加文章的曝光度,同時也可以保持網友參與的熱度。
雲惟彬也建議企業在進行社群行銷時,可以整合自家的資源,例如運用官方網站、部落格或手機簡訊,宣傳公司的噗浪或Facebook帳號,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對於近來竄起的Facebook,李俊廣觀察:「Facebook有這麼大的流量,裡頭就是一個網路,它又是一個開放平台,所以企業可以很容易地去利用它的機制。」舉例來說,像是在Facebook裡舉辦活動,或是透過開發應用程式的方式長期累積粉絲。
對很多行銷人員而言,行銷效果講求銷售數字,但對經營社群來說,銷售業績卻不是最合適的績效指標。李俊廣認為,社群媒體兼具社群與媒體的功能,因此並非完全無法刺激銷售,只要抓到對的時機,的確有機可乘,「但如果你沒有那個『有機可乘』,那就不建議在經營社群時做Hot Sale。」
用真心取代操作
不過雲惟彬也提醒,企業要能「玩得起」,因為社群網站包含各式各樣的人,不可能網友一面倒全說好壞,企業需做好無法滿足所有人的心理準備。正因如此,遇到負評時,企業的回應態度就很重要。他認為企業有兩個比較好的回應方式,第一是不要回應,第二便是主動道歉,找出改善的方法。
巴哈姆特執行長陳建弘則以自家網站為例,目前巴哈姆特每天有一.五萬人發表五萬篇文章,但這些人只占所有上站人數不到二%的比例。「你要記得你講話是回給其他九八%的人看,尤其社群網站傳遞速度很快,你只要有聲音出來,不管是好的、壞的,都會很快被傳遞出去,」
陳建弘表示,企業在回答問題時,要盡可能簡單,因為運用文字傳遞的方式,很容易會產生誤解。因此企業只需把要表達的內容,用明確而簡短的方式說清楚,除非有新的議題出現,否則可以停止回應。
很多人以為經營社群是面對消費大眾的B2C企業才要做的事,但對B2B公司來說,其實卻是同等重要。「我認為B2B其實不存在,你永遠都在做B2C,你不是在跟企業做生意,而是跟人,」克蘭普頓指出。因此不管對什麼企業而言,社群媒體都能發揮聯繫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效用。
面對既能載舟、也能覆舟的社群力量,陳建弘直言,「不要操作社群,千萬不要有那個念頭,因為你操作不來。」
他認為真心與誠實是經營社群最重要的原則,產品品質則是最基礎的根本,「基本上你沒有辦法把壞的產品經營成好的,只能讓好的產品在最短時間內讓更多人知道。想辦法讓口碑更快速地傳播,而不是怎麼去傳播好的口碑。」
與會專家紛紛同意,經營社群是條漫漫長路,需要用時間與誠意培養,絕對沒有一步到位的捷徑。面對批評要能承受得起,並勇於負責,經營社群的績效指標,也並非帳面上的產品銷售數字。準備好的企業,歡迎踏入這個繽紛的社群世界。
克蘭普頓(奧美公關亞太區數位影響力總監):
搜尋結果已成為企業的新官網
當你聽到一個東西時,你會問你的朋友或是上搜尋引擎,這就是一個全新的首頁。首頁不是公司花很多錢建造出的漂亮網站,而是當人們搜尋你的公司時,出現在第一頁的網頁,九○%的人搜尋不會翻到第二頁,所以你的首頁不是官網,而是在搜尋結果裡出現的第一頁。一般來說,什麼連結會出現在第一頁?答案是社群媒體的網站。
亞洲人尤其喜歡在購買前搜尋,日本有高達九成的人會在購買前搜尋,所以搜尋很重要。亞洲人也很喜歡在網路上分享品牌資訊,台灣有接近五成的網友會這麼做,這代表當你給他一個有價值的東西時,他會傳遞給他的朋友,這是很有力量的方式,消費者變成你的訊息傳送者。
當企業在經營社群媒體時,要停止大聲地喊「買、買、買,買我的產品!」你不能這麼做。經營社群媒體的黃金法則就是你必須要有禮貌,你必須要在跟人們的對話中建立價值,當你開始這麼做的時候,人們就會自動替你分享訊息。
李俊廣(痞客邦總經理):
用真心與誠實和消費者做朋友
消費者其實是非常聰明的,我們要用真心去跟他交朋友,因為社群就是交朋友,你一定要先聆聽、先學習、先彎下腰來,不是我要說什麼我就說什麼。也許在操作過程中,會提升銷量、知名度,但到後來消費者真的都會發現,最後的反應是一次讓品牌受重傷,所以企業絕對要很誠實。
社群行銷也千萬不要太商業化,而是讓消費者覺得我參與活動,能得到學習、得到分享、得到樂趣,這些事情累積起來,才真的對你的品牌有幫助。我認為人在社群媒體上最好操作,產品則需要故事,用比較人性化、感性的方法交流,這樣比較容易累積情感。
社群媒體的經營越來越複雜,但又不可避免,如果你的企業對這是有興趣的,我建議交由專人或是委外長期去學習和操作,慢慢就會找出公司的定位,找出適合操作的社群工具。所以你必須要清楚你的目的是什麼,然後找到一個對的團隊,讓他幫你把這些工具整合起來使用,這樣才能發揮最大的效果。
雲惟彬(噗浪共同創辦人):
主動在噗浪上搜尋對公司的評論
在噗浪上什麼才算是成功的標準?第一個是檔案檢視次數,有多少人記住你的噗浪帳號、去看你的噗浪,然後加你為朋友。第二個是每個噗有多少人回覆,為什麼有些人朋友數一萬、兩萬,但回噗的數量只有十個、二十個?第三個是粉絲跟朋友的數量。
很多公司都會搜尋噗浪上到底在講什麼,譬如關鍵字打自己公司的名字,如果是講好話,就打謝謝你的支持;如果是講壞話,他們可以說:「你遇到什麼問題?也許你可以跟我們的工作人員聯絡。」這其實是非常好的行銷手法,因為沒有公司會自動找上門來跟我說抱歉,站在使用者的立場,我會很感動。
微網誌是即時的,我給你的回饋不是幾個月前發生的事,而是幾分鐘前發生的事。以前在報紙、電視打廣告,企業根本聽不到這些回應,但是在社群網站你會得到很多回應,好的會很多,不好的也很多。今天我發一個噗,會有四千個粉絲看到,每人有一百位朋友的話,就變成四十萬人,擴散效果是很驚人的。
陳建弘(巴哈姆特執行長):
以官方身分提供有用資訊
企業在經營社群媒體時,可以考慮表露身分,以巴哈姆特為例,遊戲廠商可以跟我們申請一個徽章,這個徽章可以讓使用者識別。但我們只允許廠商做兩件事情,第一是緊急公告,因為伺服器偶爾還是會發生當機的情況,遊戲廠商就可以在巴哈發公告。
第二是回答使用者的問題。我們允許他在表露身分的情況下,回答使用者的疑問,但是不同意他們做廣宣。可是表露身分相對帶來的代價是很龐大的,消費者對你的期望會很高,一開始遊戲公司負責人會盡力去回答問題,滿足了一個,大家會很開心。
網友發現這個接觸是有用的話,那個需求會一直來、一直來,我覺得可能要三班制負責(笑)。如果你承受得了,這會是一個正面循環;如果你承受不了,就會變成「怎麼現在都不理人了」。
建立社群的信任感是要花時間的,跟社群打交道就跟交朋友一樣,沒有捷徑,必須以誠相對、慢慢做,可以的話利用官方帳號提供第一手情報,都會是一個不錯的方法。
留言列表